好好听
昕融的,就是好听
大城灯火夜缤纷。我是不归人。浅歌深醉葡萄盏,吧台畔、君且沉沦。莫问浮萍身世,某年某地乡村。梦痕飘渺黑皮裙。梦醒又清晨。断云残雨青春里,赌多少、幻海温存。一霎烟花记忆,一生陌路红尘
你把古诗传颂的真好听
通过上面的分析,可见全诗结构是很有机的。何谓“有机”?就是有逻辑、讲道理,合情合理 这些在诗歌中,从不同角度和各个方面,都体现的很充分。再比如有一个关于“夜”的细节—— “剪烛”发生在夜里,由“彼夜”很自然联想到“此夜”——“巴山夜”,谈话内容由此引入:在这夜里,让我不禁想到…… 关照整体,由首句的“问期答期”,引出后面的“时”:“期”不定,没啥好说的,就说说“时”吧,具体就是“夜”了——大的期限无法把握,小的时刻还是可以描绘、联想和规划一下的……这是退而求其次,展现出诗人的达观、潇洒和明智、灵活 除了第一句“领起”,后面三句都有“夜”,二、四句还彼此衔接——是同一场景的不同再现,一实一虚、一历一往,虚实相生又相映、时空错落而叠加 可以说,一个“夜”字串联起全诗,同样参与形成一个闭环性质的整体。那么,尾句怎么跟首句联接呢?如是:……——哎嘿?我们怎么说到“巴山夜雨”的?——那要从你问我“归期”时说起呀
前两句的主题是“期”,针对这个,第一句一问一答,第二句再补充一个无奈的回答,同时点明当前之期:已经是秋天了…… 后两句的主题为“时”。既然归期不定,想象一下将来归聚的场景也好啊。“何当”即“何时当”,这一句中,表示“聚首之地”是可以安排的,“聚首之时(长)”也是可以安排在(直到)夜晚的,同时继续暗示:只不过归期是不定的 “却话……”中,“时”字可能有两种解释,可以理解为“巴山……”的时候——追忆当时所见的异乡景色或思绪情感。还可以是对上一句的“不答之答”——就是那个时候。若按第二种,仍然暗示:归来后的谈话内容,还是能进行制定安排,只不过就是归期不定…… “相对的确定性”和“绝对的不确定性”,在回答之间,于明暗之选,形成了立体、饱满的鲜明对比
“巴山……”和“何当……”是一对儿,前者是当前一景,后者是想象中的未来一景,一实一虚,一大一小,一物一人,一动一静,都很美 而后者中的对话内容,正是前者,即虚中有实,小中见大,人话景出,静中含动。由于当前的思绪暗写,前者反之亦然,即实中有虚,……。二者相生相映,形成一个闭环性质的整体意境